最近整理北海楼市数据,发现了一张有趣的表格:
北海新建商品住房从去年二季度(2024年4月)开始:
(1)小户型(60平方以下)网签占比越来越低;
(2)大户型(90平方以上)网签占比不断提高;
(3)中间户型(60-90平方)相对比较稳定。
为什么?
小户型需求确实在减少
北海的小户型主要有两类购房人:一是越冬候鸟,二是单身女士。
候鸟购房通常首选海景房、近海的江景房(可称为“候鸟小区”)。
但由于北海旅游的火爆,候鸟小区正在快速向民宿小区转化。想在候鸟小区买套房子安静过冬,现在已变得很困难。如果不在候鸟小区买房过冬,又觉得遗憾。
于是犹豫,再犹豫,买房念头没那么强烈了。
前些年有编制的、或者职场上比较稳定的年轻女性流行买套小房子为自己筑个小窝。但新冠疫情结束之后,有无编制都变得不再很稳定,单身女士对购房对小户型的需求也在减少。
大户型要求并不简单
我国从2016年1月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。一转眼,十年了。
一家三口变成一家四口甚至五口,再加上祖孙三代的共同居住,家庭改善住房的购房需求(或者说对大户型的需求)越来越迫切。
不过,家庭“改善住房”的核心是“改善”,并不是简单的小房换大房。
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儿:北海近年新建的楼盘几乎都设计有大户型,但也只是简单的大户型而已,跟家庭改善住房的想法相差甚远。
所以北海的大户型网签占比虽然不断提高,但提高的幅度非常小。
不是没有购买力,而是对产品真的不满意。可能对户型设计不满意,但估计更多涉及到小区整体环境。就跟前些天的印巴空战那样,厉害的并不是歼-10CE,是一个完善有效的体系。
中间户型受影响因素复杂
北海近年买房人明显减少,减少的主要是中间户型(60-90平方米)的目标客户群。
什么人会倾向购买中间户型?
首先,是准备结婚的年轻人。
婚房当然大户型为佳,怎奈口袋银两不够,只能两房或小三房。
糟糕的是,年轻人结婚率正在走低。这对于拉动房地产市场相当的非常头疼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婚房才是自住和长住的开始。
其次,学区房也是中间户型的重点之一。尤其是周边近郊的进城求学。
买房只为获得读书资格,自然没必要太大。念完书想脱手,房子大了也不好卖。而且小学要买一次学区房,初中可能还要再买一次,于是更没必要大户型。
现在棘手的是学区房购买的必需和迫切正大幅降低。一个原因是电动汽车的兴起减少了城里买房的兴趣,另外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面向全市报名然后电脑抽签录取入学,那就更没必要进城买房了。
由此可见,北海楼市低谷徘徊的原因正在变得复杂和多样。如果只是政策的简单放松和放宽,已经难以拉动房地产。细分目标客户群,因类施策、因客而异,也许才是良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