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海的房子正在阵营化。
面向本地人的房子
面向本地人的房子现在已经分成两大类:一是桐洋系的房子,另一类就是非桐洋系的房子。
桐洋系的房子有一个俗称叫“何老二的房子”。
它现在非常“干脆利落”。要么不降价(甚至连售楼中心都不开门),要么就是不分楼层不分户型统一来个大降价,最便宜的单价只有3000出头。
相比之下,其它楼盘就是“扭扭捏捏”。消息传出时降价很厉害,例如由七八千降到了五六千甚至三四千。但如果到售楼中心一问一看就大失所望,因为降价的、大降价的都是那些边边角角的房源。你看中的、你喜欢的,房价还是那么的高高在上。
所以,如果说北海的房价现在大跌了——没错。但涉及的往往都是差房源。
如果说北海房价现在并不便宜——也对,指的都是好房源。
面向外地人的房子
面向外地人的房子不是海景房就是江景房。它们现在也分为两大类:比较单纯的候鸟小区、既是候鸟小区又是民宿小区。
单纯的候鸟小区现在不怎么降价,因为候鸟们都飞走了。这类房子想降价通常在11月或12月,年底大促销。
民宿小区特别讲究地段的位置、房子的位置,因为涉及到旅馆业经营。根据位置的不同价钱也分成了三六九等。便宜的单价四五千就可以到手,贵的单价万元上下。
其实可以更直白一点:关于房子,你看不上的都不贵,你看中的都不便宜。
现在买房还再等等?
现在的标准操作是:非必要不买房。
如果可以等一等,那就表示目前买房并不迫切。
既然不迫切,那就很简单——等。等到你觉得有必要进场为止。
判断房地产是不是回暖其实并不是很难——看经济环境。
如果你已经感觉到打工很容易、赚小钱也不难,那就尽快考虑看房选房。因为这意味经济正在上行,房子的金融属性正在回归,买房既实用又保值甚至还会增值。
反过来,如果老板比打工仔更容易失业(经济下行或经济徘徊),不着急买房的就应该把看房念头掐掉。
一步到位还是分步走?
如果决定买房,买多大的房子合适?
有一个很简单地判断办法:合适的房子就是比你的当前需求,至少要多出一间房。
什么意思?
比如说你现在只有一个孩子,两房一厅好像够用了。
但如果真的这样操作了,要么累死女主人,要么挤成一团。
因为小孩是需要照顾的。如果请保姆、或者让奶奶或姥姥来照顾,两房一厅就不够了。
如果不请保姆也不需要老人……无需多说了吧。
所以当你觉得两房够用了,那就需要买三房的。如果觉得三房已经够用,那就瞄准四房的。
多出一间房,会让你好多年都不着急换大房。
房价真的是个怪胎
通常,商品都是量大从优,买得越多越便宜。
房子相反,基本上都是房子越大,价钱越贵。
比如三房户型往往比两房户型单价高出一大截,大平层比普通套间更离谱。
所以,是买一套四房户型呢,还是买两套两房户型?
或者换个角度,假如家有两孩,买一套大户型让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呢,还是在小区里面买两套小户型?
中国有句老话:距离产生美。
不买房只租房行不行?
网上有不少内容劝人租房即可,没必要买房。
为了增加说服力,他们还煞有其事地列出一连串的计算公式和数字,证明租房更加划算。
想判断这个很容易:
第一、随便溜达到三五个小区,找小区房产中介门店,进去问有个70多岁的老头身体不大好,现在想租房,有没有合适的房子?
第二、也是随便溜达到三五个小区,找小区房产中介门店,进去问想租个房子结婚顺便生个小孩,有没有合适的房子?
基本上,答案会打消你要将租房进行到底的念头。